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禹城站科研团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考察
作者: 禹城站 更新时间: 2025-09-30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亚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在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作为用水主体,消耗了全国大部分水资源。然而,由于灌溉技术整体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引发了土壤盐渍化等环境问题,加剧了区域生态压力。为应对上述挑战,在兵团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装备与标准研发”和“乌兹别克斯坦节水减贫模式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项目组应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研究大学塔什干灌溉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所邀请,于2025年9月4日至11日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项目技术培训并组织跨境野外科学考察。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李发东研究员、冷佩芳副研究员、Bakhronova Shakhnoza博士生和牛作源博士生等参加。

      本次调研分为项目交流与野外考察两部分。调研小组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研究大学塔什干灌溉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所,与校方就未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换了意见,并参观了该所实验室,为后续合作埋下关键伏笔。随后调研团队联合石河子大学开展“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就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的发展前景、水肥一体化的推广以及农田样品采集取样和分析方法与在场师生展开了广泛交流,现场反响热烈,双方踊跃互动,李发东研究员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了一一解答,会后又对参会人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调研团队围绕节水灌溉与水化学研究、同位素技术及温室气体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开展了专题培训,乌方学员表现出高度兴趣,多位参与者表示,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也为当前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国立研究大学会谈

课程培训成功举行    

专题培训

      野外调查方面,样品采集主要针对位于锡尔河下游的Aydarkul湖以及吉扎克市的棉花、绿豆等重点农业区,采集的土壤、水体和温室气体等样品旨在通过科学分析评估当地土壤状况、水资源质量及农业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后续的生态修复与节水灌溉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土壤样品采集

水样现场测定


文稿编写:牛作源

校对:冷佩芳

审核:李发东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ca@cern.ac.cn TEL:010-6488897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