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站点介绍
作者: 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 2007-05-18


      名称: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领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地理位置:山东省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南北庄村,

      经度范围:E 116°34′9.48″至34′15.24″,

      纬度范围:N 36 °49′39.36″至49′46.92″。


      历史上,禹城站所属区域是旱涝、盐碱、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极其落后,禹城站在该地区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1965年开始一直主持和参加了禹城试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国家组织实施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使得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随着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和需求,必须开展长期观测和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该地区农田主要是由盐潮土改良而来,经过改造,目前已成为高产农田,但次生盐渍化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必须阐明该区域土壤及水盐过程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通过科学调控提升土壤质量并维持农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
      (2)水循环是驱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亟需摸清该区域的水分运移、转换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迁移转化机理,及其如何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区域格局变化。
      (3)农业生产发展过程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演变,因此,必须厘清,如何通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生产综合措施的调控,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并完善其空间布局,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禹城站代表了黄河下游山东境内的引黄灌区和黄淮海平原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该区设计灌溉面积268.8万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210.9万公顷;区域内农田占山东省的35.7 %,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63.8 %,畜禽养殖占山东省的48.3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以小麦-玉米轮作、露地和设施蔬菜、畜禽养殖为主,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区域。

      根据所代表类型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和关键科学问题,禹城站的研究方向为: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土、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观测数据的长期积累,1)深入开展农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运移及其转换机制、模型开发与应用、农业遥感与空间尺度转换研究;2)进行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测定方法的革新与仪器设备的改进和研制;3)结合地理学、生态学、农学、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过程、结构、功能与地理空间格局,探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下农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开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和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禹城站气象观测场(1979年建立)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ca@cern.ac.cn TEL:010-6488897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