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支撑条件
作者: 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 2007-05-18
禹城站包括中心试验站、试验基地和试验示范区三个层次。中心试验站侧重于机理过程研究;试验基地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试验区侧重于推广与开发研究。三个层次的研究任务,构成了禹城站完整的研究开发体系。建设了完整的实验场地,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
禹城试验站现有在编人员20人(表1),其中研究人员12人,技术辅助人员3人,后勤服务及开发人员6人。研究人员中(表2),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习研究员1人;具有博士后资历者3人,博士3人、硕士1人。
另有实验观测和数据管理人员19人,其中中专毕业生4人。主要从事小气候、作物、土壤、遥感、化验分析、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观测和管理工作。
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禹城试验站已经顺利完成新老队伍的交替,建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研究队伍。
禹城站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研究的实验技术系统。
已建成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nuum) 系统联合观测实验场,水肥耦合关系实验场、养分平衡实验场、陆地水面蒸发场、气象站、作物与水分关系实验场、遥感实验场、农业综合实验场、精准农业实验场等多处田间实验场地。
建立了化学分析室、土壤物理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遥感实验室。
禹城站的仪器设备具备了全方位地开展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综合研究的技术条件。 SPAC系统联合观测场,装备了禹城站自行研制的大型蒸渗仪和换位式波文比观测系统,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的水汽、热、CO2通量的综合研究。装备了CERN项目配备的MAOS-I型小气候梯度仪,实现了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剖面、地表热通量等的连续自动观测,配备了CI-301PS光合作用系统、AP4动态气孔阻力测定仪、手持红外温度计和CI-203面积仪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进行观测,中子仪进行土壤水分剖面的观测;SPAC联合观测场的自动采集系统已接入计算机室,实现了室内采集和对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减少了对观测现场的扰动,提高了数据质量。目前的禹城站的技术系统观测项目全面,手段多样,为农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ca@cern.ac.cn TEL:010-6488897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