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光召院长难忘的一段经历
欧阳竹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我们的老院长周光召院士不幸逝世,惊闻噩耗,万分悲痛。我和他有着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想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大家。
我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区域农业的试验示范工作,参加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当时国家的重大任务“黄淮海旱涝碱治理”禹城试区的试验示范。1988年李鹏总理带着7位部长视察了我们的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启动了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进而推动了全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当时就是光召院长、李振声副院长、胡启恒副院长陪同考察的。
从1996年到2019年我担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2008年,周光召基金会授予6位在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农业科学奖”,我有幸是其中的一位。
2008年起实施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十八亿亩耕地保育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的任务,我主持山东试区的工作。2010年的一天,我们从山东禹城驾车回北京的路上,突然接到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的电话,说你知道光召院长要去禹城吗?我一下就愣住了,说我不知道。这时坐在副驾驶的李欣(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战略规划局的处长)即刻问我你知道光召院长来禹城的目的吗?我也说不知道,他说那我问问光召的秘书。当时就打电话了解到光召院长来禹城有三个目的:一是禹城市经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这是当时中国科学院组织大兵团下黄淮海开展旱涝碱治理工作的称呼)20年之后禹城现在发展的状况;二是禹城试验站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成果;三是了解一下欧阳竹对禹城试验站科研工作都有什么想法。我一听这次光召院长来禹城是有非常重要和明确的目的的,心里也就有了压力,如何接待好院长来禹城的考察,如何回答好光召院长关切的问题是我需要认真准备和思考的。于是我很快就给禹城市的闫剑波书记做了汇报。但是,由于我和光召院长没有正面接触过,也没有组织这种重大考察接待工作的经验,心里还是不踏实,我就拨通了李振声院士的电话(当时李振声院士和胡启恒院士是和光召院长一个领导班子,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给振声院士说光召院长要来禹城,他非常惊讶,说:你知道为什么光召院长选择这个时候去禹城吗,是他夫人刚刚去世,在他最悲痛的时候想到重访禹城,重温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农业最大一个科技战役,你们一定要和禹城市政府安排好这次考察,不在于吃住多好,是要让他看到禹城的发展,看到中国科学院的贡献。第二天一大早,我还没有起床,李振声院士就打来电话,说你能不能和禹城市书记一起和启恒院长联系,我把启恒家的电话给你,邀请她这次陪同光召院长一同考察,重现光召、我、启恒一起陪同李鹏总理视察禹城示范区的情景。李振声院士精心策划了这次考察得内容。当时,我和胡启恒院士不熟,她也不认识禹城市的书记,一想我还是鼓起勇气拨通了启恒院士家的电话,说:胡院长,我是禹城试验站的欧阳竹,光召院长要来禹城考察,振声院长也一起来禹城,并邀请您一起陪同光召院长考察。她非常干脆地答应说:我去。我的心里这才踏实了许多。2010年6月29日,我到德州高铁站接上了振声院士和启恒院士来到禹城等待光召院长的到来。考虑到光召院长年岁已高,不便上楼,我们把一楼的餐厅改成了会议室。傍晚,光召院长从济南来到禹城,晚饭后,禹城市委书记闫剑波提议去看看禹城市城区的夜景,光召院长欣然答应,这时,光召院长(他也是原人大副委员长)的警卫说让首长先去房间准备一下,一会叫他。接着警卫把禹城市的闫书记批评一顿,说不能随便改变行程,闫书记也挺委屈,他是想让首长出去走走,散散心。警卫让书记赶紧布警,保证安全。那晚,光召院长去了禹城市的新湖公园,那里有刻在石碑上的禹城市历史大事记,其中就有记载黄淮海旱涝碱综合治理的石碑,放在正中央位置,我想光召院长看到后会很欣慰的,虽然那是临时安排的行程。
第二天,光召院长考察了禹城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观测平台、长期样地等科研设施、实验室,考察了当时创建的“四节一网”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会议室,我汇报了禹城试验站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介绍完之后,光召院长即兴发表了讲话,我想可能这个讲话没有人记录下来,但却铭记在我的心里。我很少有机会聆听光召院长的讲话,这一段讲话令我至今难忘,也一直激励我为农业科技奋斗到现在。我有时在复述这一段讲话给我们团队的年轻科研人员和学生时都会忍不住眼含热泪,万分感动。
光召院长的讲话内容如下:
昨天非常高兴回到禹城站来,看到了很多个老朋友,像唐登银站长,也看到了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在生态农业和国土整治等方面,现今的中青年研究骨干,还有山东省的、德州市和禹城县的各位领导。今天上午和闫书记进行了短暂的交谈,能感受到新一代的年轻领导要把地方经济搞上去的决心,也的确献出了自己的心血,规划的设想非常令人鼓舞。
第一件事要感谢各位,感谢振声院长,他是1988年到院里担任副院长的,我做院长是1987年开始,启恒院长也是1987年担任的,我们那时候的新班子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最困难的时候,经过大家的慎重讨论选择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作为主战场,中科院向国家请战,这是振声同志到了中科院以后立了大功的。经过我们院领导班子的一致支持,从1988年开始,向李鹏总理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现在20多年过去了,看到大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农业的问题大家在新闻报道上更多的是关注的良种,有次我和振声同志讨论,我说关键是全国有70%以上的中低产田,所以当时就觉得在中国如果要解决三农的问题,中低产田又跟贫困联结在一起,改造中低产田给我深刻的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到后来几年,尤其是到了90年代就更加严重,东部那边的高产田都去盖工厂了,换回来的田都是生田,使得粮食产量这几年虽然最高是达到了5亿吨,但现在是一直在徘徊,去年还没有回到最高点。我们那个时候来了看到的是要么是一片白的盐碱地,要么是一片沙荒地,还有就是是沼泽地,现在这些都不见了。
所以我们所见到的科技人员谱写的这件事情是一篇大的文章。现在的科研人员关心的是SCI文章,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只有这样的大文章才会永远藏在人民的心里面,才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大文章。在禹城公园里有关科研人员参与黄淮海建设的记录刻石就是很好的证明,我想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科技攻关,才是我们值得奋斗终身的工作。尽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非常枯燥的,比如禹城站的水面蒸发场,通过30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料得出蒸发量逐年减少的结论,从中可以体会出30年间科研人员的辛苦,并且没有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样一个结论是不可能得出的。这一结论的科学意义现在就我看来大家还没有充分的加以了解和挖掘,结合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科学问题需求,根据地面温度增加的常识,如果局部蒸发量一直在减少,说明这个局部温度是不是在上升值得研究人员进行关注,请相关科研人员把温度、湿度也勾画出相关的曲线进行研究。
现在有关气候变暖的国情和理论都说明在中国的华南会发生气温下降的现象,但是没有人说过在华北会出现类似的现象,由此可以引起我们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的一个思考。
以上就是我关于科研工作的意义的一点想法,简单地说他不是一两篇SCI文章能够代表的,如果大家在退下来以后再回顾这一生的工作,到底哪些工作是最有意义的,哪些工作是对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真正产生了价值的,我想那时候绝大多数SCI文章都已被世人遗忘。而且这种大的文章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奋斗而来,才能够记录在石碑上。如果大家继续奋斗下去,还会在更多的地方建立这样的石碑。
农业问题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重要的问题,世界来讲也是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农产品供不应求很快就要发生,农产品不断涨价都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到了方方面面。中国粮食的自给率还没有达到100%,油料作物也只达到了60%~70%,将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在最近项目研究中,禹城站创建了一个新的模式,振声院长提倡的“五化、四节、两增”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在这里面已经开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技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如果农民在规模化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增长,他们就有可能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引导农民到一个规模化的道路上去。由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总结,看看能否在更多的地方能够实现。
原则就是要不断让农民得到收益,基本上是可持续的。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加上政府的一个很多好的组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中国的农业变成规模化的、现代化的农业。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现代化,有很多的现代技术就不可能采用,就包括中型的农业机械,更不用说大型农业机械了。
节水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采用以色列的节水方式和理念,则中国是不缺水的。中国的农民较多,如果均采用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则是需要大的投入。现在面临的就是在国情现实情况下,如何把节水做好。仅就目前情况来看,完全采用国外的节水技术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农业基本上还是看天吃饭,受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厉害。最近的确是能感觉到气候的波动是比前些时候要剧烈一些。由此建议你们能不能将气候波动对农业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今年的气候异常现象对生产肯定是受影响的。将来如果要计算中国的粮食多少要把气候的波动计算进去,稳产高产田我们寄予最大的希望,它在这种气候波动的条件下,产量会有多大幅度的波动,在多大的气候波动情景下产量会产生多的变化,我想是很重要的。
光召院长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讲话至今对我们开展地理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我们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都具有激励作用。
听了光召院长的这一席讲话,我心里的压力终于释放了,我想我圆满地完成了李振声院士安排的接待好光召院长考察的任务,没有辜负光召院长对禹城试验站的殷切期望,光召院长是高兴的、欣慰的。
我们缅怀周光召院长,他对我们的教诲和期望将继续激励着我们,我们将在探索农业科技前沿问题,服务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两条战线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周光召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