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科研进展:中国小麦-玉米种植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耕作方式的不同响应
作者: 禹城站 更新时间: 2023-02-17

      近期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李发东科研团队在Carbon Research发表耕作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和GWP的影响的文章。Different responses of agroecosyste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 tillage practices in a Chinese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


文章亮点


  • 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分别减少CO2、CH4和N2O排放35.43%、67.33%和339.07%;

  • 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降低全球增温潜势达37.25%;

  • 非生长季在全年贡献了13.8%-21.6%的温室气体通量和全球增温潜势;

  • 免耕通过调节土壤湿度、pH值、碳和氮含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文章摘要

      为了减少集约化农业的土壤温室气体(GHG)排放,保护性措施正在中国的小麦-玉米种植系统中逐步实施。然而,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2019年至2021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田间试验,以评估耕作对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和GWP的影响。与传统耕作(CT)相比,免耕(NT)显著分别减少CO2、CH4和N2O的排放达35.43%、67.33%、339.07%,以及GWP下降37.25%。在CT和NT条件下,土壤为CO2和CH4的排放源;N2O在NT条件下为吸收汇。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非生长季在全年贡献了13.8%-21.6%的GHG通量和GWP。与CT相比,NT分别增加小麦地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21.3%和13.3%;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NT增加土壤湿度、pH值和容重,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总氮含量,最终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这项研究表明,NT能够降低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其稳定性需要在长时间尺度上进一步研究。




章结论


  • 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是由耕作方式和耕作季节引起的,同时需要考虑非生长季对准确量化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 较高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更重要或更大的贡献,这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 免耕增加土壤湿度、pH值和容重,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总氮含量,最终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综合来看免耕可以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耕作方式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但其稳定性还需要在长期尺度上加以验证。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ca@cern.ac.cn TEL:010-6488897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